装药中心距固体介质自由表面的最短距离称为最小抵抗线,通过常用W来表示。对一定量的装药来说,若其W超过某一临界值WC,即W>WC,则当装药爆炸后,在自由表面上不会看到爆破的迹象,即装药的破坏作用仅限于固体介质内部,未能到达自由面。此种情况可视为装药在无限介质中爆炸。
大量爆破实践和试验表明,当装药在无限介质中爆炸后,会引起土石介质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。除装药近处形成扩大的空腔(亦即压缩区,在土介质和软岩中最为明显)外,对土石介质的破坏作用可分为近区、中区和远区三个主要部分,亦即从装药中心向外依次形成压碎区、破裂区(亦称破坏区)和震动区三个部分,如图7-3-1所示。
装药在无限介质(土石)中爆轰后,爆轰产物的压强达几十兆帕,并在介质中形成每秒数千米速度的冲击波,而最坚硬岩石的抗压强度仅数百兆帕,直接与装药接触的土石受到强烈压缩,结构完全破坏,颗粒被压碎。整个土石因受爆炸产物挤压发生径向运动,形成空腔(对脆性坚固岩石则压碎成0.5~2mm的粉粒)。空腔的半径约为装药半径的2~3倍;脆性坚固岩石破碎的范围约为装药半径的3~7倍。与空腔相邻近的是
强烈压碎区,原土石结构全被破坏和压碎,在均质岩石中能观察到细密的裂纹,其切线与爆炸中心引出的半径约成45°角。
随着距爆炸中心距离的增大,爆炸产物的能量将传给更多的介质,冲击波经过压缩、粉碎作用衰减成为应力波。当压应力值小于土石的动态抗压强度极限时,土石不再被压坏和压碎,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结构。但土石介质在受压缩时会产生径向向外移动(导致切向拉应力产生),这时,介质中的每一环层微元受到拉应力的作用,由于土石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2~10%,如果拉应力超过了土石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极限值,那么就会产生从爆炸中心向外辐射的径向裂缝。同时,在高压爆炸产物气体的膨胀、挤压、尖劈作用下,径向裂缝也会继续扩展和延伸。径向裂缝形成后,由于裂缝端部的应力集中,可使裂缝进一步延伸到较远处,构成了靠近压缩、粉碎区的内密外疏、开始宽末端细的径向裂隙网。
在冲击波和应力波作用下,土石受到强烈的压缩、积蓄了一部分弹性变形能。当压缩粉碎区空腔形成、径向裂隙展开、压强迅速下降到一定程度时,原先在土石中积蓄的弹性变形能释放出来,使其卸载,并向爆炸中心作微小的膨胀,在土石内形成很大的拉应力,当这一拉应力大于土石动态抗拉强度极限时,在径向裂缝之间又形成许多环向裂缝。
在径向裂缝与环向裂缝形成的同时,由于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作用的结果,还可能形成剪切裂缝。
这种主要由于拉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径向裂缝和环向裂缝彼此交错的,裂隙网将介质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碎块,近压缩粉碎区处介质细碎、远处大块增多的破坏区称为破裂区。这一区域的范围约为(8~150)倍装药半径。
在破裂区以外,应力波已经很弱了,不能引起土石介质结构的破坏,只能产生质点的震动。离爆炸中心愈远,震动的幅度愈小,最后衰减为声波,这一区域称为震动区,其范围大于(150~400)倍装药半径。
在工程中,利用爆炸空腔(压缩区)和压碎区,可以开设药壶药洞、构筑压缩爆破工事、构筑建筑物的爆扩桩基础以及埋设电杆的基坑等;利用破坏区,可以松散岩石、硬土和冻土,在石井中爆破扩大涌水量等;利用震动区,可以勘查地层结构、监测预报爆破震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等。
(资料来源:摘自《炸药及爆炸作用》,作者齐世福,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不妥,告知删除)